率先在全國貧困地區實現12年免費教育的寧陜縣,今年在教育方面又有大動作:秋季開學起,全縣所有公辦和民辦幼兒園的2040名學前三年幼兒的保教費將被免除。由此,標志著該縣率先在全國貧困地區實現15年免費教育。
“免費教育”并不是一個新名詞。在實現免費教育的大路上,走在前面的還有2010年宣布實施25年免費教育的東莞石排鎮,而且不僅僅是免費,每人次最高還可享受一年一萬元的獎學金;另一個是2007年開始實施15年免費教育的陜西縣吳起縣,到現在為止,吳起縣已經在教育上投資超8億元,當地官員稱,他們是要均富于民。
寧陜縣實現15年免費教育之舉,體現了當地政府重視民生、推進教育公平的誠意。其一,寧陜縣是國家級貧困山區縣,是全國的重點林業縣,建國后直到七十年代末,也沒有真正意義上的工業。這一點遠遠落后于石油資源豐富的吳起縣,更遠遠落后于地處珠三角黃金地段的石排鎮。就資金支持來說,寧陜縣的困難遠遠大于后兩者。
其二,寧陜縣免費教育的內容包括學前教育3年。這一政策,會讓地處北上廣等大城市的幼兒家長們羨慕不已。如今,城市“上幼兒園貴過上大學”問題也已經上升為普遍性難題。每年在“兩會”上也都能看到關于解決入園難問題的提案,但真正能將學前教育劃入免費教育領域的地方政府,卻至今寥寥無幾。
因為是貧困縣,地方政府的財政支配更能體現政府工作的重點。如何讓公共財政在回饋民生方面做到更加合理,是一大難題。有了錢,是搞面子工程、形象工程,還是搞惠民工程?是提高公務員工資待遇,還是實現免費醫療與免費教育?是縮緊各職能部門的小金庫,還是睜一只眼閉一只眼?是嚴格審計與財務監督,還是不顧開源節流,漠視公共財政被少數個人中飽私囊?這些都能體現地方政府的執政態度。
對于一些相對比較富裕、比較發達的縣域來說,寧陜縣是一個范本。而且這個范本比石排鎮、吳起縣以及搞了免費醫療的神木縣更具有示范效應。對于絕大部分縣域來說,實現免費教育缺的不是金錢,缺的是誠意和決心。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