一日只能吃兩餐,天天吃著土豆,身體嚴重營養不良,很多學生沒有見過牛奶,有個孩子最大的愿望是“吃個西瓜”…… 云南祿勸縣湯郎箐小學學生們的貧困生活,聽后讓人心酸、震驚。
這種貧困的生活,生活在城市里的孩子是無法體會到的,他們吃著必勝客、麥當勞、哈根達斯,穿著阿迪達斯、耐克,上著師資力量雄厚、硬件設施優良的學校;恐怕,就連許多家長們也不曾料到。前幾天有媒體報道,一位母親為慶祝女兒即將小學畢業,竟然送給她一個價值2萬元的LV手提包。
云南祿勸縣貧困小學學生“吃飯難”,經媒體報道后,引起來社會廣泛關注。有網友指責當地政府失職,對教育投入不足。其實,有失偏頗。從新聞報道中我們可以看出,當地教育部門并非“無心”,而是“無力”:學生家庭貧困比例高,盡管教育部門在貧困寄宿生補助名額上予以傾斜,但只有50名學生享受每人每年750元的國家補助。在一個財政自給率僅有27%的“窮”縣,要解決這些問題,僅靠縣級力量顯然是不夠的。
“再窮不能窮教育,再苦不能苦孩子”。如何幫助解決這些貧困地區孩子最基本的“吃飯”問題,地方黨委政府理應給予更多優惠政策、優質資源、資金扶持,并督促其落到實處。同時,還須努力壓縮其它財政經費支出,尤其是公務支出,將有限資金更多投入到教育領域,切實關心孩子的學習生活。
但也正如網友“jerryjiang”所言,“祖國的花朵需要灌溉,他們健康成長所需的營養,需要得到每個好心人的幫助。”今年5月,云南紅河共青團州委也啟動了“100所愛心食堂”援建計劃,因為“吃飯難”的問題在紅河州許多學校同樣存在。他們希望通過社會各界的共同努力,幫助一個困難的孩子中午吃上熱飯,幫助一個學校的孩子們有個像樣的食堂。目前,有的云南企業開始組織員工開展募捐行動,將捐獻的資金和物品贈送給祿勸縣貧困小學。
讓每一個農村孩子都有學上、都能上得起學,這是政府的莊嚴承諾,也是社會的責任所在。社會各界愛心人士,伸出你我援助之手,獻出你我點點愛心,給這些貧困山區的孩子更多一點關愛、更多一點支持,讓他們健康成長、快樂而幸福地生活。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