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00年底完工的長風大橋位于205國道浙江省衢州市常山縣境內,根據設計標準應抗百年一遇洪水,工程建設投資1000多萬元,2001年7月被浙江省交通廳質監局評定為“優良工程”。
一座耗資上千萬,還被浙江省交通廳評為“優良工程”的大橋,啟用10年就昂首跨入“橋裂裂”的行列,出現裂縫、墩位下沉的狀況,這不得不讓人質疑建橋者的工藝、技術,或者說很難讓人相信這里面沒有貓膩。
據了解,此橋如果完全修復,至少要到10月初,維修、護路、支付值班管理交通工人的工資……這些費用加起來又需搭進上千萬。一建一修,這座橋的整體耗資已經達2000萬。要知道,修橋筑路這些費用大多來自地方財政,當地納稅人的錢被如此多用、濫用,相關責任人理應受到懲罰。令人遺憾的是,事發3個余月,問責機制卻一時“啞火”,至今無人應責。
長風大橋出了問題,承建公司卻說衢州經濟不發達,當年只能采用造價低、時間快的方案。一句經濟不發達就把自己的責任給銷掉了。正因為當地經濟不發達,所以才更加應該慎用納稅人的錢,把錢用到刀刃上。小時候,大家都學過課文《趙州橋》,跟隋代相比,現在的經濟要發大得多,技術要先進的多,為什么古代工匠設計的趙州橋歷經1300多年還不倒,如今才建好10年的大橋說裂就裂了呢?
浙江省交通部門則說,等大橋搶通方案完成之后,將邀請有關專家對當初大橋的設計方案等進行分析。如果發現存在設計和質量問題,將對有關單位和個人進行問責。這句話一聽起來像是打官腔,如果發現存在問題,那就是還有一種可能出現,就是沒有問題。建成10年的工程沒有問題,到底誰信?
現在很多工程,前期論證時請些所謂的“專家學者”,搞一大堆科學術語迷惑群眾,反正群眾也不是業內人士,被高深莫測的科學術語牽著鼻子走,也許這些方案、技術,在真正的專家眼里不值一提,但足可以迷惑大眾。建成之后,也總能刷新各種建筑歷史,被授予各類獎項。納稅人的功能,就像《紅樓夢》里起詩社時請去的鳳姐,哪是什么“監社御史”,分明是個給人家掏銀子的“銅商”。一旦工程出現問題,還要這些“銅商”們繼續埋單。至于設計方、承建方、監管方、驗收方……則不見了蹤影。
正是由于目前這種問責不到位,責罰不清的曖昧狀態,造成了很多時候,專家被認為“磚家”,承建公司信譽度低,監理單位公信力下降。即使浙江省再請一批專家來論證,誰還能再相信這批專家的結論?繞來繞去,人們逐漸走進一個誰都不再相信的怪圈。而公信力也隨著各種質量產品、工程的出現泥沙俱下,被拖進了泥淖。還是那句老話,“人無信不立,家無信不睦,商無信不富”。真正的信,還是要從問責開始。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