政治
2013山東公務員政治常識習題精解(13)
http://www.lnvlibo.cn 2013-04-24 來源:山東公務員考試網
1、社會主義和資本主義的本質區別是( )。
A.生產力的性質和發展水平不同
B.社會基本矛盾不同
C.生產關系和上層建筑的不同
D.意識形態的不同
2、我國明代哲學家王守仁認為“心外無物”,月亮、太陽以及世界上的萬物都存在于人心之中,都是心之意念的產物。這是( )的思想。
A.客觀唯心主義
B.主觀唯心主義
C.機械唯物主義
D.庸俗唯物主義
3、我國古代哲人提出“土與金、木、火、水雜,以成百物”,“和實生物”,這是( )。
A.多元論觀點
B.機械唯物主義觀點
C.主張矛盾調和的形而上學觀點
D.樸素唯物論觀點
4、理解人類社會發展史的“鑰匙”是( )。
A.階級斗爭發展史
B.生產關系發展史
C.社會意識發展史
D.勞動發展史
5、相對剩余價值的獲得是( )。
A.提高個別勞動生產率的結果
B.工作日不變,縮短必要勞動時間的結果
C.提高社會勞動生產率的結果
D.必要勞動時間不變,延長工作日的結果
山東公務員考試網(http://www.lnvlibo.cn/)答案與解析 題目或解析有誤,我要糾錯。
1.C。社會形態劃分的標準是生產關系。
2.B。主觀唯心主義把個人的某種主觀精神如感覺、經驗、心靈、意識、觀念、意志等看作是世界上一切事物產生和存在的根源與基礎,而世界上的一切事物則是由這些主觀精神所派生的,是這些主觀精神的顯現。
3.一般考生對于中國古代樸素唯物主義用“金、木、水、火、土”去解釋世界的本原這一特點是了解的,但具體化為“土與金、木、火、水雜,以成百物”,有的考生就難以理解了,最容易當作“多元論觀點”來判定,因此而錯選A。實際上這是樸素唯物論的觀點。故選D。
4.D。勞動是人以自身的活動來引起、調整、控制人和自然之間的物質變換的過程,是人對自然界的積極改造,勞動就是人的生產方式,勞動的發展史也就是人類生產方式的發展史,這是人類社會存在和發展的基礎,所以理解人類社會發展史的“鑰匙”是D。其他三項,即階級斗爭、生產關系和社會意識發展史,都是由勞動所決定的,理解了勞動的歷史,也就理解了階級斗爭、生產關系和社會意識的歷史。
5.當社會勞動生產率不變時,提高個別勞動生產率可以縮短必要勞動時間增加剩余價值。所以A項正確;相對剩余價值生產指在工作日長度不變的條件下,通過縮短必要勞動時間,相對延長剩余勞動時間來生產剩余價值的方法。所以B項正確;提高社會勞動生產率只能減少相對剩余價值,C錯;必要勞動時間不變,延長工作日的結果是絕對剩余價值,所以D項錯誤。因此,答案為AB。

免費學習資源(關注可獲取最新開課信息)